学术研究

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探寻天然次生林的生命密码

探寻天然次生林的生命密码

一、这四张图片,你能读懂吗?

       我们在这里晒出4张图片,并就每张图片提一个问题。您若能回答,就说明已懂天然次生林,否则,说明您在天然林领域还不靠谱。

       1:这片林子的大部分幼树都在枯死之中,这是为什么?

       2:灌丛中只有零星萌生树,林地基本被杂灌覆盖。这是为什么?

       3:一处老龄林分,林下基本没有灌木层,这是为什么?

       4:这片林子树种一样,立地一样,林木发生年龄一样。走到现在,为什么大部分树枯死了,另一些树还活着?




1

2

3

4

答案是:

       1,是一片幼龄萌生林(也叫矮林)。阔叶乔林破坏以后,会转变成萌生林。有统计一公顷最初可以长出七万多个萌生幼株 。这些幼株生长极快,甚至一年可以长高2米。但它们却会在头20年内成批地死去,这叫自然稀疏。栎类的这种死亡潮,一般20年内会出现三次。图1显示的是辽东栎萌生林的死亡潮。我们爬坡时想抓着它们,但多数都一抓就倒,还不如借力小灌木。

       1提出了重要的林学概念。如:什么是矮林?矮林的发育规律是什么?矮林经营中如何扬长避短?如何把矮林转变成乔林?如何借助矮林的自然稀疏规律,帮助实生树木的出现和建群?如何利用萌生树为培育实生树服务?某些萌生树也并非不可培育,问题是怎样培育?这都是天然次生林经营当中回避不了的问题。

       2,是一处稀疏中龄矮林。它实际上是图1林分在某些条件下演变的下一种状态。就是在多次自然稀疏后,萌生林走出了幼龄阶段,但剩下的萌生树太少,无法郁闭,林地被杂草和灌丛霸占。这样的稀疏中龄矮林是很常见的,原因是幼龄矮林没有及时抚育。

       2中那些尚处于中龄阶段的萌生树,让它们继续存在下去,林分也不会变好;予以清除,又会把全部林地让给灌草。次生林到了这个地步,前期的被动保护反而加大了经营的难度。因为这时,树木的落种,很难入土、发芽和存活,能存活的,也很难建群。这种中龄矮林其实就是疏林,称其为荒坡也不为过。这就是吴中伦团队五十年前在小陇山研究描述过的萌生林不经营会回到的原点的情况,这里连一棵有培育前景的树叶没有。这种林分的近自然转变难度很大,但现实中很普遍,过去常被作为低效林,被铲除、改造。

       2也提出了很大的林学问题:如何将这种稀疏中龄矮林,转变成以实生树占主体的乔林?有一个60万规模的林场,这种林分就占了60%。这个情况全国各地并不少见。如何借助现有中龄萌生树向实生林转变,属于天然次生林经营的攻关课题,但未见有人研究。

       3,是一片老龄矮林,是图1类型演变的另一种情况。其实就是自然稀疏后留下来的萌生树稍多,一些区段可以郁闭。这种老龄矮林也很普遍。在山西、辽宁、吉林等多地都大量存在,我们都亲自考察过。上述那个林场就有15万亩。

        3提出的林学问题是,老龄矮林经营的首要作业是什么?老龄矮林如何建立更新层?无疑最科学的办法是天然更新+人工辅助。要建立更新层,关键是梳开林冠层以透进阳光。 但关键是怎样疏伐冠层?透光多了会放纵灌丛和杂草疯长,透光少了种子即使能发芽也会死去。做到既不让灌丛和杂草疯长,又可让实生苗发芽、存活与成长,是一个巧妙的平衡,但没有统一方案,取决于树种、气候、林地区位等。 

        但大自然有时会自动地形成极其有利于实生苗生长同时恰到好处地抑制灌丛和杂草的环境。聪明的人会从这种自然样地得到启发。各地懂得天然林的人,也会巧用自然力,获得更新层。但不懂天然林的人,会反复失败,只好反复试验。这个课题的主题就是天然次生林的近自然转变,但我国极少研究。吴中伦团队可能在小陇山做过类似实验,因为发现过他们当初经营的栎类次生林,公顷蓄积180立方米以上,比较成功

       4,是一处老龄中林。所谓中林,就是萌生树与实生树混杂在一起的林分。因为通常情况下萌生树寿命短,这片林子里的萌生树已到了老化、枯死阶段,而实生树因寿命很长,还在生长。理论上来讲,所有的中林,最后的结局都是这个样子(但不是最终的样子,它还会变化)。

       4也包含着一堆林学问题。这些问题,如:中林是个什么概念?中林的发育规律是什么?中林的郁闭模式是什么?中林经营为什么不能对立木一视同仁?什么情况下可以经营中林?等等。

       大家看得出,读懂这四张图片,有一个共同的视角,就是看树木是实生的、还是萌生的。

       “树木起源,其实就是读懂天然次生林的基础视角。

       这篇文章,试图传播的就是这个理念。

二、树木起源包含着天然次生林的全部密码

       说明:在我国的林业术语中,说到起源,都是指天然林或是人工林。从这个意义上说起源,实际是指林分起源。而本文在这里使用了树木起源术语,表示树木是由种子形成的,还是萌发、扦插形成的。在欧洲,国家森林清查,除了面积、蓄积,第三位的指标就是乔林、中林、矮林的各自面积。乔林、中林、矮林之间的差异,并不少于天然林和人工林之间的差异。

 

2.1树木的两种起源决定了林分的两种特性、两种发育轨迹

       天然林里的树木,主要有两种起源:实生的,萌生的。

       树木萌生的基础是原有的伐桩。萌生有几种情况,每种情况下这些萌芽的成长轨迹和树木的品性不一样。

      一般情况下,一个桩可以发出几个到几十个芽,它们拥挤着生长(参见图5左图),然后再一批批死亡,最后剩下几根或一根。这种情况,其实您已经熟视无睹。

       萌芽的部位有三个。一个是伐桩断面的周边皮层,一个是伐桩周边主根,一个是远离伐桩的根系。伐桩断面周边皮层上的芽(叫萌条,来自休眠芽)最差,因为很容易随着墩皮腐烂而死亡;主根萌芽(叫萌蘖)品质稍好;远处根系的萌芽最好(叫串根苗),它的品质接近种子苗。参见图5中、右图。

      绝大多数的阔叶树都可萌生。但绝大多数的针叶树不能萌生。杉木可以萌生。

      其实,即使树木未被砍伐,主干上也可发生萌芽,而且不同离地高度上的萌芽,品质也不一样。1984年,法国有一个学生叫Ydiis AUMEERUDDY,提交了一个叫做《树木萌芽更新研究》,较系统地探索了这个科学领域,据说他现在已经是知名的林学权威。因与本文主题关系不大,这里不予论述了。本文作者之一侯元兆,在欧洲,也曾做过一个桉树主干不同高度上萌芽能力和生根能力实验,结论是离地10cm以下的萌芽才可用于扦插。

 

5  树木的萌生,及萌芽的三种部位

       

       通常想不到的是,实生乔木一旦转为萌生起源,树木的各种性状都会发生改变,包括树木形态、生长轨迹、树木寿命,甚至木材材性。依树种不同、伐桩年龄不同,树木的生长活力也不一样。总之这些性状会影响林分的功能和前途。

       《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推荐高等学校教材试用本 森林学》(1953年)里面说,萌芽木在地面和离地40-50厘米这段原木,年轮数量是相同的,而实生树基部断面和上部的断面,其年龄可以相差几年。而更主要的是,由它们构成的林分,从幼龄、到中龄、再到老龄,其林分结构、郁闭模式、树木间相互影响等,都与实生林迥异。

       1955年王鏓嘏、沈熙环、周沛村、袁宗祯、徐玲、郑世凯合译的前苏联阿努钦所著《测树学》(中国林业出版社 1955,10 161林分的起源中论述:

      “实生起源的树木,常有通直的树干;而萌生树的树干,下部是弯曲的。萌芽树是由母树伐桩上的休眠芽长成的,所以是簇状分布。实生树和萌芽树的木材工艺价值是不同的。比较有价值的、材质好的材种常常是由实生阔叶树造成的。实生树和萌芽树的生长进程是不同的。萌芽树在生长的最初阶段,借助于粗大的母树根系,可取得它需要的水分和矿物养分。因此,它比实生树长得快,但萌芽树比实生树停止生长较早,此外它还时常感染各种病害,主要是心腐病。由于萌芽林停止生长较早,病腐率较大,所以生长状况一般比实生林差。因此,应该在年龄较小的时候就进行采伐。萌芽林随着年龄的增加而稀疏的现象比实生林为甚;在近熟的和成熟的萌芽林中木材蓄积量较实生林少,并且萌芽树木死亡也较早。

         诸葛俨编著的《测树学》(中国林业出版社 1959.12)第93页,强调森林调查因子,第一位的是林分的起源。他说,根据林分起源不同的特点来划分林分是必要的,因为不同起源的树木,它的木材工艺价值、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规律都是不同的,而其经济意义也有区别。

        这样,近二三十年来,我们推行的那些森林经营理论理念,就崩塌了。至少依据现有的理论所制定的森林经营制度、所做的森林经营规程,是不符合我国林情的,特别是在广大农、牧业地带。而符合我国林情的萌生林经营理论和技术这个领域,在我国还被开垦

      在我国,有一句话流行得很广、也很久,就是远看青山常在,近看永不成材。为什么永不成材?就在于阔叶树起源由实生转变为萌生了,起源变了, 性质变了。而萌生林靠自身演替成优质乔林,需要经受几次生生死死,一直到有机会天然地转变为乔林,才算走上正道,这个过程估计需要三百年。

 

      已知萌生树及其组成的林分,有太多的劣根性。

      首先,萌生树的生物学年龄,是它赖以萌生的母树桩的年龄(桩龄)再加上树本身的年龄(树龄)。如果树桩老化,萌生树会很快衰败、枯死。一般树种的萌生起源的树木寿命,只有同一个树种实生树木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以杨树、柳树为例,实生的杨树、柳树的寿命,可以达近千年,而萌生的(包括扦插的),只有三四十年,它们的生长曲线也不一样。参见图6

       6是欧洲的一个统计。竖轴是生长量,横轴是年龄。红色曲线代表萌生林,黑色曲线代表实生林。图6表示,萌生林头20年生长极快,但在大约十来年后,生长速度会滚石一般滑落,到40来年,就不再生长。

6  萌生林的发育规律:速生、速死

       

       不难理解,这就造成了萌生林生态系统的短寿命、多病害、不卫生、不稳定,更主要的是它无法成为高大林分,不能培育出优质用材。如果水源涵养是萌生林,水质会不干净。其实,萌生林就是一个树木坟场(参见图7)。

一片老龄中林。萌生树已经枯死、倒伏,而实生树还在生长

       

       因此,各国无不追求把萌生林转变成实生林。以德国为例,德国人的关注点虽然在人工针叶纯林转变为近自然混交林上,但是,一旦因风灾、火灾等产生了萌生林,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转变为实生林,这个理念很明确。本文作者胡雪凡在德国实习时,恰好遇上这样一个案例。

      不过,利用萌生林早期速生的特性,经营薪炭林、工业原料林等,恰好可以扬其速生之所长、避其短命之所短。

      在实生树和萌生树混生的林分里(中林),萌生树无法成为主林层,只能充当下林层。这又导致中林郁闭模式变得复杂。而郁闭模式又决定了抚育措施。中林至少有两个林层,郁闭类型是无规则郁闭。参见图8

中林的两个林层

      

        萌生树主干,多数都是下段弯曲,老一辈学者叫马刀弯,现在南方有经营桉树二代林的,都知道二代林树木带弯头。有弯头的原木,木材结构扭曲,无法用于加工锯材。我国现有栎类次生林的树木,极少没有弯头的。参见图9

       一个国家的森林资源如果萌生化了,那这个国家的森林资源的遗传品质会退化,好种源会越来越少,森林平均高度矮化,鲜有通直主干者。

萌生树的基本形态是基部弯曲

       

       吴中伦团队20世纪60-80年代在甘肃小陇山林区曾深入地观察统计这类问题。据他们的报告,多代萌生的锐齿栎,速生期在6-9年间,每公顷萌条和萌蘖可达7万株,但它们在头6年内会有一半死亡,6-10年内郁闭,随后第一次自然稀疏,死亡株数占郁闭时株数的66%。到第10年时,形成明显的复层林冠。但20年时,下层小径木出现第二次自然稀疏,死亡量约占第一次的1/3

       显然,不从这个视角解读次生林,就不懂得它是一个怎样的生命系统。按照乔木林的思维理解次生林并去管理它,就会犯很多错误。这好比医生看不透病,却用不同的主观想法反复折腾病人,也许就耽搁了他。但一旦从萌生起源视角看待森林,一切都会很通透,还对林分发展具备了预见性。

       总之,树木起源包含着天然次生林的全部密码。树木的不同起源决定着林分的不同特性和发育轨迹。认知森林的基础视角,是树木起源,这正是被我们长期忽视的。

 

2.2 树木的两种起源组合成三种林分类型

       树木的两种起源,就是实生和萌生(完整地说法是有性起源和无性起源)。

       这两种起源,会组合成三种林分类型:纯实生树组成乔林;纯萌生树组成矮林;两种起源混生组成中林,这是德国林学鼻祖哥塔于1820年奠定的分类格局(Cotta 1763-1844)。

       把年龄因素考虑进去,就是幼龄、中龄和老龄,各自会出现这3种情况,合计是9种情况。所有的次生林,理论上就是这9种情况:

       矮林:幼龄矮林;中龄矮林;老龄矮林;

       中林:幼龄中林;中龄中林;老龄中林;

       乔林:幼龄乔林;中龄乔林;老龄乔林。

       判断中林的林龄,以萌生树年龄为依据。

       我们的天然次生林资源,都囊括在这9个模式里了。参见图10

        把天然次生林区分为这九种情况,具有现实意义。主要的是,它是森林精准经营的科学基础。在森林经营中,不同的类型,经营措施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同一个类型的不同林龄阶段,经营措施也不一样,后面您将看到。



10  天然次生林经营的三个阶段,涵盖两种起源、三种类型、九种模式

(据法国信托银行森林公司2016年在华报告)

 

2.3 忽视树木起源会导致森林经营理念违背我国林情

       从起源的视角认知天然次生林,就如同一把钥匙,可以轻易地打开次生林生态系统这把锁。

       很遗憾的是,我们还不知道这把钥匙的存在!我们查阅了一些国内当代文献,均忽视了从起源视角认识天然次生林。

       我国有不少文献都论述了天然次生林的分类,为的是论述天然次生林的经营。但这些分类没有从本质上看问题的。有的说次生林分为公益林、商品林;有的说分为抚育间伐类、林分改造类、封育保护类、特殊利用类等。1981年出版的《造林学》一书,第37章谈到次生林类型划分,为:按发生时间分为早期次生林、中期次生林、晚期次生林;按发生地分为远山次生林、近山次生林。还提出按林分自然特征分,按生态因子分,按地形分,按经营措施分,等等。这些分类都没从本质出发。特别是提出按经营措施分,把因果关系颠倒了。

       1991年叶镜中、孙多出版了《森林经营学》,该书第9章讲矮林和中林作业法,可惜没能深入到树木起源。东北林业大学陈大珂、周晓峰、祝宁等,1994年出版了《天然次生林——结构、功能、动态与经营》,研究了我国东北地区天然次生林的结构、功能、演变动态等,论述深度优于其他相关著作,但是也没有从起源视角认知次生林。该书第12章讲次生林经营,但实际上只是介绍了欧洲的法正林等常识,结合国情的部分是栽针保阔,却没有谈到次生林树木的起源问题。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中国造林技术》一书,在提到薪炭林时,提到了矮林作业法、中林作业法、乔林作业法。该书在第14章(封山育林与次生林经营)中对次生林的论述,比较深入,但依然没有树木起源视角。

至于2011年修订的《森林培育学》教科书,则把矮林、中林、乔林作业法也删除了,代之以低效次生林、低效人工林、低效防护林、低质低产林改造等概念,较之上述著作,反而退步了,且给人以空洞印象。

       这就导致,迄今为止,我们对天然林这个领域,还处于茫然阶段。我们曾全国性地以为割灌就是天然林经营。其实,天然林是不需要割灌的,除非在天然植被的更新阶段,为帮助实生小苗存活,这类情况下可适度清理杂灌(但最好是折灌,割灌往往越割越旺)。我们知道,国家多个森林资源管理机构,各自都设立了十几个森林经营示范区,但直至今天,真正明白依据树木起源推行次生林经营的,只有两家。

       这包括木兰林管局。河北省木兰林管局的森林经营理念,可能领先全国十年。在木兰,一般干部、职工,都已经能够针对自己管理的林分的具体情况,提出较为科学的经营方案,他们深知树木起源是关乎森林经营成败的事。木兰林管局的理论基础,接近了欧洲国家。他们按这个理论体系经营的林分,见效极快,效果极佳,一看就懂,无不赞同。

       看图11、图12,这里是河北丰宁县的山区森林,山上都是历史上长期砍伐以后形成的蹲山猴,几乎见不到实生树。它就在我们身边,可是几十年了,我们却看不透它们!

11 12  河北省丰宁县邓栅子林场的蹲山猴植被

 

      以下各图,是我们在各地拍的。这样的图片有近万张,都说明了萌生林起源。

 

13 14  10-20年生、正处于剧烈自然稀疏期的幼龄矮林

15  老龄矮林

16  老龄中林,萌生树已经枯死

17  已萌生化的大兴安岭白桦林

不懂萌生起源弊端的,会赞美它的浓密翠绿;

懂得萌生起源弊端的,会不寒而栗。

 

       很多人也都经常去野外考察。但为什么总是听不到从林分起源视角认识问题的声音呢?但和基层、一线人员对话,却发现他们对于萌生林的认识,不比我们作者差。这总是使人感觉到,我们的理论脱离了实际。

       我们总是感觉到,人们从书本上、文件里以及课堂上接受的森林概念,只是一个森林符号。我们只是从这个符号出发,来教学,来管理,来理解森林。而这个符号式的森林概念,不符合中国的林情。

三、国内外都曾存在次生林经营理论,国内近二三十年消失了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宣传天然次生林按起源去分类的观点,也邀请欧洲学者来华为我们补课。都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个经不管谁来念,我们并不在乎,能使我们清醒就行。我们自己也在挖掘我国老一代林学家们的主张,甚至挖掘到了民国中央大学森林系那些元老们的著述,我们试图重建林木起源视角。

       我们认识到,只有符合了我们的林情,才能开出药到病除的药方。

       但是,努力多年,感觉从既定路径上,很难有些许的拉回,也听到了一些否定我们的声音。我们深知,在理念大转轨的时代,这都是正常的。

       20世纪五十年代,德国一批林学家试图扭转19世纪以来形成的营造针叶纯林的定势思维,走向近自然林业,他们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乃至曾不得不动用直升机撒传单。我们不比他们更难。

       尤其是近20年来,我们国内一些人,依据单薄的材料,连猜带蒙地推出了一些所谓的新潮流、新概念、新理论,国内却也对这些说法深信不疑,但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林学的主体被边缘化了,林学的历史也被丢弃了。

       以下我们简单整理一些论据,供您参考。

 

3.1 欧洲林学的教益

      欧洲林学早在200年前,就把天然次生林区分为矮林、中林和乔林,并且成为欧洲林学的核心内容。做出主要贡献的是德国著名林学奠基人Gotta,他1820年就提出了中林(Taillis sous futaie的概念,弥补了此前只有矮林和乔林的次生林分类。

      20世纪,在欧洲,每个次生林类型的经营技术,都已经明确了。有一本手册,叫《矮林的改进》(参见图18左图),就专门论述矮林转变成乔林的技术,已连续再版。

       18右图,是我们已收集的欧洲育林专著或教科书。已知法国、比利时、瑞士、奥地利等都是这个林学体系。我们研究过一个比利时课件《Sylviculture》,为查其作者的名字,竟追到了俄罗斯网站上,这才发现俄罗斯也是这个林学体系,再后来,发现东欧的几个国家也这样。从前面引述的几本翻译的前苏联的书来看,前苏联应当也是流行西欧的林学体系。

18  西欧诸国的林学著作

19  中国林学(左)与欧州林学(中,右)的重心不一样

 

       19左框为我国的一本育林教科书主要部分,竟没有关于天然林的内容。中框为一本法文教科书,整体是以天然次生林经营为核心,主要讲如何把低质的天然次生林转变成优质乔林。欧洲的天然林保护思想极为清晰,不会出现我国的是封护还是保育的争议。

       20左图是法国南锡林学院森林培育学教授Yves EHRHART(伊夫) 20184月,应北京中林联邀请,在於北京林业大学举办的森林经营高端讨论会上所作次生林理论报告的PPT,这个报告的题目是《温带天然次生林经营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技术》。右图是他在木兰现地讲解矮林转变。他实际上是给我们带来了天然次生林经营的基础原理和技术体系,但遗憾的是他精心准备的这个报告,竟然没有听者感兴趣,在会议对话阶段,也一人与他对话这个主题。平常我们谈及这个问题,也是被一些人蔑视的。这使我们意识到,我国林业理念的转轨,要绕的圈子很大。

还有,前面的图10,实际上是法国信托银行森林公司20165月在山西临汾的中法林业合作会议上所作报告中介绍的一个图。这个报告也是以次生林树木的不同起源形成的矮林、中林如何经营为基础的,这个报告,也是未被接受。

 20  法国林学教授在华讲解次生林起源及分类

21 两个法文PPT报告

       

       21是法国的两个文献,一个叫《矮林与中林》,一个叫《矮林的转变》。法国类似的文献很多,我们也收集了几十种,一直在整理中。

      需要指出,20世纪的德国,由于全社会都高度关注因19世纪后半叶全面破坏天然林而导致的森林针叶化问题(当时德国用半个世纪把全国99%的次生林都改造成了针叶纯林),所以二战以后的德国林学,早不存在天然次生林经营问题了,更多地关注人工针叶纯林的近自然转变。这就是德国七八十岁及更年轻的林业专家不谈这个话题的原因。遗憾的是,很多人以为这就是德国林学,跳不出这段历史局限看问题。

       法国历史上没有大规模地用人工林取代天然次生林。他们坚持对次生林进行近自然转变,尊奉的名言是模仿自然法则,加速发育进程。走这条路获得的收益并不低,同时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护,国土景观保持优美。迄今,法国尚有600万公顷、占全法森林总面积36%的矮林和中林,还在转变成优质乔林的道路上。在欧洲,其他国家没有犯过德国那样的错误,大多是走法国、瑞士的路子。这条道路,虽然把矮林和中林转变成乔林是目标,但整个过程本身就是目的,从过程中产生各种效益。

       我国的天然林面积占森林资源总面积的64%。我国的林情,更接近法国。 

       这些年,有听取过欧洲专家报告的中国专家感慨地说,原来以为我们的研究已经很到位了,现在才明白,我们的路子走偏了

           

3.2 中国自己的林学瑰宝

       陈嵘,我国的林学泰斗和祖师。他1925-1952年间任金陵大学森林系主任,1952-1971年任中央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在五十多年的历史时期内,他都是中国林学的领袖。他曾留学美国和德国。还是他,创立了中国农学会、中华林学会以及中国林学会。他就像德国的林学奠基人Gotta一样,也是中国林学的奠基人。他在1932年出版的《造林学概要》里,就很明确地把天然次生林区分为乔林、萌芽林、中林。

 

22  我国林学祖师 陈嵘

      

       前面提到过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推荐高等学校教材试用本 森林学》,相信这样一本教材得以推荐,应当也是他的功劳。该书写道:

       “林分生成的方式谓之林分的起源

       由于天然播种或人工播种而生成的森林谓之种子林。

       由树桩的萌芽或根蘖而生成的林分谓之萌芽林。我们的大多数阔叶树——柞树、岑木、槭树、榉树、山杨、赤杨、椴树等,都是萌发形成的。萌芽林常常易感染心腐病及其他病害。

       树桩的萌芽由根径休眠芽发生。这种休眠芽的数目常多至数十个。休眠芽并不是立即萌发的。直径粗30厘米的树桩所发生的萌芽便足以形成林分。

      萌芽林与种子林之差别在幼龄林时期特别显著。因为萌芽是从树桩和主根发生出来的,所以萌芽林就具有成群分布的特性。萌芽林的这种分布特性会随着林分自然稀疏渐渐丧失,而其他的性状,则保留得比较长久——如在靠近树桩之处,萌芽林呈马刀形弯曲。

       萌芽林初期的生长较种子林的生长快许多倍,这是因为母树根部聚有现成的营养料。桦树一年生的实生苗,其高度仅几厘米,而桦树的一年生萌芽则能达到1米。萌芽木在靠近地面和离地40-50厘米之处的断面,其年轮数量是相同的。而种子木树干基部的断面和上部的断面,其年龄的差异可以相差几年(视高度而异)。萌芽林的生物学年龄与日历年龄有区别:50年生树桩上的一年生萌芽,事实上它的年龄是51年。

       萌芽林最终不能达到种子林那样的高度。因此萌芽林也称矮林。种子林也称乔林。矮林的伐期龄比种子林要早得多。

       由萌芽林和种子林组成的森林,谓之中林。这种森林的形成,是由于在采伐时,保留了一部分种子林木;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保留下来的种子林木谓之上木。

 

       中国科学院沈阳林土所曹新孙教授,于20世纪六十年代,在提出的择伐林理论中,比较准确地提出天然次生林按起源分为矮林、中林和乔林。他的这个择伐林理论,按现在的话讲就是异龄混交林。当时,刘慎谔、朱济凡、王战、沈鹏飞、吴中伦等林学界先辈一致支持。参见图23左三个图。曹先生毕业于法国前皇家林学院(南锡),他带回了法国林学大家们的思想。

       王战先生当年有一个给高层的报告,叫《东北森林采伐与更新》。报告里提出了采育择伐理论,这个理论也带来了较好的效果——如汪清林业局的立木蓄积由当初3000万立方米,在采出了3000万立方米后,今天还有3700万立方米。参见图23右图。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