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为什么很少有人从次生林的起源上去分类和研究?

为什么很少有人从次生林的起源上去分类和研究?

 

于江波:侯老师,一直关注您发表的一些文章和对我国林业发展的一些看法。

      您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如下观点:

      1、我国的森林资源主体是天然林,可森林培育科学却对主体没兴趣。

      2、天然次生林应按起源分类为矮林、中林和乔林,只有这样开展抚育才能精准。

      3、“转变”是天然次生林经营的基本模式,而“改造”只是辅助手段。

      4、学习德国的森林经营理念,不能“时代错位”。

 

       这些观点对我启发很大,我想从事萌生林方面的研究。因为在东北,萌生林很多,跟导师也探讨过很多回。现在有几个疑问向您请教。

      1、有关萌生林的研究很少,参考文献也很少,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去做这方面的研究呢?

      2、为什么很少有人从次生林的起源上去分类和研究呢?

      3、我想研究东北地区的萌生林。希望您能针对东北提出研究选题意见。

 

于江波:还有,针对萌生林早期长得快、老得也快、干型不直等特点,我究其原因,提出了几个猜想,您看如何?

       1、跟它的根系有很大关系。早期借助母树根桩营养,长得快,后期母树根枯,生长就慢了。

       2、我所见到的萌生林大部分林内灌丛杂生,养分竞争激烈。我猜想可能萌生树养分供需不足也导致它生长变慢。

       3、有文献提到母树枯死过程中可能会释放一些化感物质,从而抑制其生长。

       4、您提到的幼化理论,是什么意思?

       5、萌生树加上母桩的年龄导致其老化。小老树的成因是否类似?

 

于江波:最后,在读了您的资料之后,对萌生树的生长规律有了一些认识。

       我在大兴安岭见过这样一个样地,原来是1987年火烧迹地的萌生白桦林,当地林业局尝试效应带改造的方法,带宽为5米,人工补植落叶松、红松。现在过去30多年了,原来的白桦基本都死光了,他们已经清理并补植了红松,现在已变成红松、落叶松针叶林。当地最初是想往针阔混交上经营的,请教过林业局的人,他们说这种萌生林很难经营,大多最后都改造成了针叶纯林了。

       我现在的想法是,先不讨论到底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去转变次生林。因为我们国家林业界对萌生林的概念都还不清楚,很多人也不太重视林木的起源,更别谈认识它的生长规律了,我还是想从认识萌生林这一基础开始,先对萌生林有一个全面认识。

       麻烦老师您能指出一个方向。

 

 

侯元兆:你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你对树木起源和分类问题有了一些认识。我不知道一般同学如何,但从你的案例看,算是已经有人在思考我国森林培育科学的这个研究方向,尽管这样的人还不多。

       造成我国森林培育科学丢了一半这种状况,有多种原因。如对德国近自然理念的超越阶段的理解,我国森林资源建设长期主要依靠人工造林的特定国情,近二三十年来市场经济思维的影响等。但我认为,“造林学”被拓展为“森林培育学”后,没能纳入天然林培育这个领域,主体内容仍然是人工林培育,这误导了学生,也误导了林业科学的格局和方向。一届一届的学生毕业了,他们中一些还未能独立思考的人,就会一直有大象就是它的鼻子那样的感觉,用这样的世界观看待林业,森林培育科学走偏,这很自然。

       现在我们指出这些问题,就有一些人不认同,更多的人是不懂。很多人甚至连什么是萌生树、怎样识别萌生树都不懂,让他如何接受科学的起源和分类?这也真是很奇葩的,农民懂萌生,偏偏学林学的人不懂。

       这样说,萌生林为啥研究得少,文献也少,就清楚了。我问过一个博士生,为什么不研究天然次生林,他说,那一套没学过,个人也觉得不可能产生高水平论文。

       一棵树的起源决定着它一生的发育轨迹,也决定着它们构成的林分的特性。这么重要的问题,我国前辈科学大家不可能没发现。我们已经用历史文献加以证明了。但过去的研究多是观点性的,确实不深、不多。这样的局面,也就造就了我国林学研究的视野是不完整的,而后人又未能突破前人的视野。

       忽视了从树木起源上研究天然次生林及其分类,还由于误解了德国20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的森林培育学。德国的森林培育学大约在十九世纪上半叶,是放在次生林上的,正是他们创立了次生林起源和分类的理论体系。此后受Faustmann土地纯收益理论的影响(1849),在半个多世纪内把99%的天然次生林改造成了挪威云杉等人工纯林。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才扭转了这个错误。那么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德国林学集中精力把针叶人工纯林转变成近自然林,这就是今天我们对德国林业理论的认识。我们的问题是仅看到了这一段历史,犯了“时代错位”的学习方法。而当代德国林学家们自己也缺乏对历史的认识,他们不知道从我们的国情、林情出发来启迪我们。  

       所以,今天我们仅凭一己之力扭转这个认识,难度很大。但客观存在的真理,具有无穷的生命力。退一万步讲,你总不可能否认陈嵘的认知吧?

       今天我们研究萌生林,有多个视角,宏观的、微观的,都可。如果是从宏观上研究,首先是要证实我国的森林资源有多少是萌生起源的,它们的主要分布,它们的质量特征等。还要摸清楚一些国家的林学体系是什么。如果是打算从微观上研究,我个人觉得应当从原理上搞明白,为什么同一棵树,一旦砍伐后萌生了,它的属性就变了。我个人是认为这与林木幼化(老化)理论相关,但可能不止这个原因。可能从这个角度,能解释树木在老桩上萌生,就老化得快。遗憾的是,这个树木的幼化理论本身,在我国也不被认识,很多专家都不懂。用不被认识的理论证明这个理论产生的现象,这就是现实。

       导致小老树的基本原因,是繁殖材料老化,规避小老树(和规避杨树造林后三四十年就死亡)的基本技术也是繁殖材料幼化技术。但在我国无人相信和理解,也只能交更多的学费了。

       研究次生林分类,也很有价值。正确的分类,是推进天然次生林精准经营的前提。

       黑龙江大兴安岭的萌生林很多。我把大兴安岭从南往北,从东往西,都走过一遍,我发现即便是在核心地带,白桦林也都萌生化了。因萌生白桦林寿命短,估计白桦林死亡后,大兴安岭林区会退化,会干旱化。可惜,有谁能证明这个推断呢?

       你前边提到萌生树长得快,跟它的根桩有很大关系。这个,老前辈们在七八十年前就明白了。但是后期生长慢,是与母树根系枯死有关,这个不完全对。被砍伐了的树桩,没那么快就枯死。这里主要存在一个林木老化理论。就是萌生树的寿命,被母树消耗了很多,它自然就活得短。但其他原因,有待研究。

       你说见到的萌生林不能郁闭,大部分杂灌丛生,养分争夺激烈,猜想养分供需不足导致生长停止。但我见到的萌生林,也有很密的,密到人都难以钻进去。萌生林的林地时常也是较肥的,但那些萌生树还是会死,或停止生长,内因问题。

       说有文献提到母树枯死过程中可能会释放一些化感物质,抑制其生长。这肯定不对。树木的化感作用较普遍,何至于只有萌生树?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