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0
演讲内容精编
在这个被电子屏幕包围的时代,我们的孩子正在经历一场悄然的"自然缺失症"。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超过1.9亿,其中80%的孩子每天使用电子设备超过1小时。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66%,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正在取代孩子们本该奔跑嬉戏的自然天地。这种双重挤压下,"小眼镜"和"小宅娃"越来越多,孩子们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
一、什么是自然教育?为何如此重要?
自然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自然教育是指引导公众亲近自然、认知自然、保护自然的主题性教育过程,这也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自然教育。而广义的自然教育则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中去认识包括人类自己在内的自然界的一切实践活动的统称,是人与自然彼此认识的过程。
自然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它是治愈"自然缺失症"的良方。美国学者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中首次提出这个概念,描述了现代儿童与自然疏离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包括肥胖、注意力缺陷、抑郁等。自然教育能帮助孩子重建与自然的联系。
其次,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通过自然教育培养公众的生态意识,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教育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些都是在教室里难以获得的。
二、自然教育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历程
国际自然教育发展已有百余年历史
1892年,苏格兰植物学家帕特里克开创了自然学习活动,被认为是第一位在环境与教育之间架起桥梁的人。2005年,美国学者理查德·洛夫的《林间最后的小孩》引发全球关注,次年美国诞生了第一所森林幼儿园。
德国自然教育体系尤为完善。自1968年出现第一批森林幼儿园以来,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森林教育指南》。这本书被誉为德国森林教育的百科全书,涵盖了德国森林教育的核心理念、目标以及所有常见的自然教育活动场景和内容。例如:孩子们通过观察树皮识别树种,通过年轮了解树木的生命轨迹,甚至蒙住双眼进行触觉辨识,全方位培养自然感知能力。
中国自然教育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孕育期(1973-2008年):1973年,我国召开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首次提出"大力发展环境教育"
萌芽期(2009-2013年):2009年,"自然教育"一词正式被民间机构使用。民间机构开始积极探索自然教育实践,但尚未形成规模。
发展期(2014年至今):2014年,首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在厦门举办,标志着自然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截至2024年,中国自然教育市场规模已达300亿元,十年增长超7倍;全国自然教育机构21,556家,年增长36.69%,以广东、四川、北京最为集中。
三、提出中国特色自然教育的核心理念
基于国内外经验,我们提出中国自然教育的核心理念:
1.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这一源自儒家传统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自然教育实践中,我们注重平衡生态保护与利用,追求教育效果最大化与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统一。
2. 处理好三大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特别是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在自然观察中建立生态认知,在独处时获得内心平静。
3. 3S与3H教育观:
3S代表安全(Safety)、科学(Science)、系统(System),确保自然教育方式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3H代表快乐(Happy)、健康(Healthy)、高品质(High-quality),提升自然教育体验的质量。
四、创新实践:平武县的自然教育探索
四川平武县是"天下大熊猫第一县",也是典型的山区人口流失县。面对发展困境,当地积极探索自然教育产业转型。
面临的挑战
50%以上国土面积纳入国家公园保护范围
人口流失导致教育资源大量闲置(12所闲置校舍,建筑面积27330平方米)
传统产业亟待转型
创新解决方案
1. 空间规划创新
构建"一核双园三区四带"的空间布局,根据与国家公园的距离梯度开发:
核心资源区:严格保护的生态核心区
产业融合区:延伸产业链
2. 产业融合创新:开创"自然教育+"模式
+文化旅游:开发自然教育主题民宿、文创产品
+特色农林:建设教育型农场,展示生态农业
+乡村经济:带动村民参与服务,增加收入
+学校教育:将闲置校舍改造为自然教育营地
+中医药产业:建设药用植物园、药材种植、采摘、制作体验园
+社区建设:建立社区自然教育角、生态社区营造、制定生态友好村规民约、开展生态导赏员培训
3. 运营模式创新
建立区域公共品牌管理体系
开发特色课程体系
构建"政府+企业+社区"的协作机制
4.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多层次人才队伍
运营管理团队
专业导师队伍
志愿者团队
专家顾问委员会
2020年1月7日,原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市场转型项目主任金钟浩莅临中林联,与中林联林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高申奇及中林联智库秘书处成员座谈。
2020年1月11-13日,国家林草局森林经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所研究员、中林联林业智库专家陆元昌(中国林业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营造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专家组一行到普洱市,专题开展普洱市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试点区域技术培训工作。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七十年来林业建设成绩巨大、教训深刻,当务之急是: 1、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2、纠正一些违背林业自然规律的错误认识和做法; 3、持之以恒地加强森林经营、不断提高森林质量; 4、满足国家、社会各方面对林业不断增长的生态、物质、文化需求。
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森林康养分会会长、原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司长张蕾女士,于2019年7月9日莅临中林联总部,与公司广大员工进行座谈。
2019年12月12日,中林联林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全国分院工作总结大会在北京胜利举行。本次大会主要是对2019年全年工作的总结,并对2020年新工作的部署与展望。
为了全面提升北京市国营林场森林经营管理水平,针对不同的森林经营类型、通过采取相应的经营措施和方法,以达到森林高质量精准提升的目的,4月20日,中林联林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到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就双方开展这一领域的全面合作和拟具体开展的合作项目进行了专题研讨和汇报交流。
作为普洱市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试点工程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的主要起草和实施指导单位,中林联组建了以中林联智库专家、国家林草局森林经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陆元昌研究员为首的专家技术团队,从该项目立项、申报到方案设计、人员培训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深度参与和指导。
为加强草原征占用的监督管理,规范草原征占用的审核审批,保护草原资源和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规定,国家林草局研究制定了《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规范》。
近日,受中国地图出版集团邀请,中林联林业规划设计研究院董事长霍振彬、院长高申奇等一行到中国地图出版集团参观并洽谈合作业务。中图地理信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江雄作为代表介绍了中图的主要业务范围及在自然保护地方面开展项目的情况。
为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高质量生态产品,推进美丽四川建设,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方案》。
近日,贵州省林业局相关领导与中林联、中林评估和中林联智库代表举行了座谈,双方就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资源资产化、促进贵州林业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双方一致同意就以上内容继续加强沟通,深化合作。
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根本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基本理念的创新,还需要管理模式和技术体系的创新,必须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系统论方法,构建全新的生态治理体系。
创新绿色发展新模式 迈入健康生活新时代--祝贺第五届中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大会召开
自然教育,是我国政府着力推进的一项战略性工作,在森林生态环境下展开的森林体验教育,则更具时代挑战性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中林联林业规划设计研究院通过竞争性招标,承接了“中德财政合作贵州省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森林教育指南》的修订工作。近日,在贵州省林业局的安排下,中林联组织开展了该项目的专家研讨调研工作。
践行绿色使命,引领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