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动态

位置: 首页 >> 热点动态 >> 国储林建设:时代背景与必要性

国储林建设:时代背景与必要性

2025-08-13

当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木材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木材安全是关系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同时,“双碳”目标的提出赋予林业前所未有的重大任务和历史机遇。如何破解木材安全困局?如何在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间找到平衡点?国家储备林建设,正是国家层面给出的战略性答案。

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国家储备林承载着维护国家木材安全、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双碳”战略等多重使命。其重要性已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央一号文件及多项国家级规划。未来,我们将特别推出 “中林联国家储备林建设咨询服务解读”系列专题文章,共同了解国家储备林,见证中国林业的绿色崛起与使命担当,敬请关注!

国家储备林建设

背景与必要性

图片
图片


图片

1

建设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并对推动绿色发展作出战略部署,赋予林业重大历史使命。林业发展亟需承担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促进绿色发展的重大职责,在生态改善与民生福祉中发挥更大作用。当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木材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需求大于供给,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木材安全形势严峻。随着林业发展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天然林全面禁止商业性采伐等政策实施,国内木材产量锐减,供需缺口持续扩大。在此背景下,建设国家储备林成为全面保护天然林、保障木材供给的关键举措。

木材安全是关乎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作为全球最大木材进口国和第二大木材消耗国,年均木材缺口超1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逾50%,进口原木占全球贸易量三分之一以上,木材安全风险不容忽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2012年,根据国务院构建木材安全保障体系的要求,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正式启动。2013年、2015年、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建立国家用材储备制度,将国家储备林建设确立为维护国家木材安全、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2018年,《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2000万公顷,实现年均蓄积净增2亿立方米,乡土珍稀树种和大径材蓄积年均增加6300万立方米,确保一般用材基本自给。

图片


图片

2

 建设必要性 

缓解木材供需矛盾,保障国家木材安全

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构建总量稳定、结构优化、调度有序、保障有力的国家储备林格局,对有效缓解我国木材供给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保障我国木材资源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自2012年我国启动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以来,经历了调查研究阶段、中央财政试点阶段、开发性贷款发展阶段等,政策、管理、技术等配套措施不断丰富和完善。截止2024年,累计完成国储林建设任务10578万亩,年均蓄积增长量达10.8立方米/公顷,累计投入资金2676.1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73.69亿元、金融贷款2278.46亿元、地方投资及社会资本323.96亿元。为改善木材供给结构,缓减工业用材供需矛盾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5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出台《国家储备林建设管理办法》,并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2025-2028年)》。《方案》提出,2025-2028年间建设国家储备林1000万亩,旨在显著增强优质木材培育、储备与生产能力,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支撑。

图片


提升森林质量,优化木材结构

为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高质量发展,《方案》明确:2025-2028年国储林建设将聚焦保障安全、调整结构、提升质量三大核心任务。重点培育珍稀树种和优质乡土树种,解决现有木材资源“总量不足、结构失衡”问题,提升国内木材自给能力;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中幼林抚育等措施精准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增强水土保持、气候调节能力,同时注重特有种质资源保护和乡土树种推广,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在福建、广西、云南等地,多个国储林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积极引入“近自然、多功能、全周期、全要素”经营理念,及乡土珍贵树种培育、森林小微水源地建设、微生物改良土壤并增加经济收入等措施,在森林结构优化、火灾和病虫害防御能力提升、生物多样性增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图片


推动林草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各地正积极依托国家储备林建设,积极探索创新性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林木产品加工和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同时,通过科学选育和营造中长周期大径级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创新投融资机制,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国家储备林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在水光热条件优越的重点区域布局实施工程等措施,积极拓宽国储林项目融资渠道,支持生态保护修复、美丽乡村建设等。‌‌国储林建设项目,正成为推动我国林草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抓手和实践平台。

在广西、云南等地,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模式带动大规模人群尤其是农村、林区人口就业,实现林农增收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福建省通过林下空间确权发证、抵押融资,激活林业资源资产价值,形成“林药共生”等可持续经营模式。‌‌‌‌

图片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助力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双碳”目标的确立为林草建设带来重大机遇。2021年3月,“双碳”目标正式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固碳释氧能力是提升生态系统碳汇的关键资源,林业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和战略选择。随着《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23号)等文件的落实,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成为大规模国土绿化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关键环节,通过持续增加森林面积与蓄积量开辟新增碳汇的重要途径。

目前,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承担碳达峰、碳中和责任,将“双碳”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桂政办发〔2021〕33号)提出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旨在通过国家储备林项目为推进“双碳”目标贡献林业力量。

图片

推荐文章